- The AI Optimization Digest
- Posts
- 為什麼 99% 的 AI 產品定價都錯了?
為什麼 99% 的 AI 產品定價都錯了?
定價錯誤讓 99% 的 AI 產品無法成功,唯有「結果導向」才能翻轉命運。
你的 AI 產品明明能幫客戶省下 100 萬,卻只敢收 1 萬塊?
如果是,你不孤單。
這兩天看了 Madhavan Ramanujam 上 Lenny’s Podcast,根據他的觀察,99% 的 AI 公司都在重複同樣的錯誤:用舊時代的定價思維,賣新時代的產品。
更糟的是,他在 Lenny's Podcast 中直言:AI 公司如果一開始定價錯誤,幾乎不可能翻身。為什麼?因為 AI 徹底改變了軟體的價值創造方式。
從「買軟體」到「買成果」的典範轉移
傳統 SaaS 賣的是「使用權」- 你付錢,我讓你用。但 AI 不同,它直接創造可衡量的商業成果:
Intercom Fin:每解決一張客服單只收 $0.99(人工客服成本 $20+)
ChargeFlow:成功追回退款收 25% 佣金(零風險,純成果計費)
Sierra:AI 員工按實際完成的工作計費
這就是 Madhavan 所說的「結果導向定價」(Outcome-based Pricing) - AI 產業的終極聖杯。
掌握 AI 定價的黃金框架
Madhavan 提出一個簡單但深刻的 2x2 矩陣:
高自主性
↑
│ 【使用計費】 【結果導向定價】⭐
│ 如:AWS 如:Intercom Fin
│ - 自動化程度高 - 自動化程度高
│ - 但價值難衡量 - 價值清晰可見
│ - 定價能力最強!
│
│ 【訂閱制】 【混合定價(Base Fee + Usage)】
│ 如:Slack 如:Cursor, Github Copilot
│ - 需要人類參與 - 需要人類參與
│ - 價值難衡量 - 但價值可衡量
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→
低自主性 高歸因性
關鍵洞察:
X 軸:歸因性 (Attribution) - 能否證明是你的 AI 創造了價值?
Y 軸:自主性 (Autonomy) - AI 能否獨立完成工作,不需人類介入?
當你同時擁有高歸因性和高自主性(右上角),就進入了「定價天堂」:
可以收取創造價值的 25-50%(傳統 SaaS 只敢收 10-20%)
客戶黏著度極高(因為 ROI 清晰可見)
成長不受人力限制(AI 可無限擴展)
如何往右上角移動?
提升歸因性:建立 ROI 儀表板、追蹤關鍵指標、定期價值審計
提升自主性:減少人工介入、打造端到端自動化、開發 AI Agent
三個致命的定價陷阱
1. 過早鎖定低價
「如果你一開始就訓練客戶只付 $20/月,當你創造 100 倍價值時,要漲價幾乎不可能。」這是許多 AI coding assistant 的困境。GitHub Copilot, Cursor 等工具能讓工程師效率提升 10 倍,卻只收 $20/月 - 這價值落差高達 100 倍!
2. 忽視 POC 的商業價值
多數創辦人把 POC(概念驗證)當成「技術測試」。錯!Madhavan 說:POC 的唯一目的是共同建立 ROI 模型。
實戰技巧:
收取 POC 費用(篩選認真買家)
明確說明這不是最終定價
當客戶追問預算時,給範圍而非單一數字:「根據類似客戶經驗,投資報酬率通常是 10:1,最終價格會在 $50-100 萬之間」
3. 只追求市佔率
最危險的思維:「先衝用戶數,之後再想怎麼賺錢。」記住:市佔率和荷包佔有率必須同時成長。
打造 AI 產品定價策略的實戰指南
1. 定位明確的成果指標
別再說你賣「AI 工具」了。你要賣的是:
具體可衡量的業務成果
明確的時間節省
可追蹤的 ROI 提升
舉例:不是「AI 客服機器人」,而是「每月為您節省 100 小時客服時間,提升 30% 客戶滿意度」。
2. 設計聰明的定價選項
Madhavan 分享的絕招:同時提供兩種定價模式
選項 A:基礎費 + 成效分潤(如 $10K/月 + 10% 增值)
選項 B:固定高價(如 $50K/月)
這讓風險偏好不同的客戶都能找到適合的方案,同時你也能測試市場對價值的認知。
3. 掌握談判主導權
三個必學技巧:
永遠提供數個方案:讓對話聚焦在「選哪個」而非「買不買」
善用「給與得」策略:每個讓步都要換取對等價值(如:折扣換取案例分享權)
共創 ROI 模型:從第一天就讓客戶參與價值計算,而非事後硬塞
4. 把握 AI 時代的定價時機
傳統 SaaS 可以慢慢調整定價,但 AI 不行。原因:
AI 成本結構完全不同(每次使用都有成本)
價值創造太明顯(客戶很快就知道你值多少錢)
競爭者隨時可能用更好的定價模式搶市場
AI 定價健檢:你準備好了嗎?
學完上面的策略,來檢查你的 AI 產品定價是否及格:
📊 定價策略檢查清單
□ 我的定價是否反映了產品創造的真實價值?
□ 客戶能否在 30 秒內理解我的定價模式?
□ 我是否提供了至少 3 種定價選項?
□ POC 是否有明確的成功標準和商業目標?
□ 過去 6 個月內,我是否曾經成功漲價?
□ 我的毛利率是否超過 70%?
□ 客戶的 ROI 是否至少是付費金額的 10 倍?
計分方式:
5-7 個✓:恭喜!你是那 1% 做對的人
3-4 個✓:還有進步空間,把這篇文章再讀一遍
0-2 個✓:危險!你可能正在燒錢,每拖一天就損失更多
台灣市場的特殊挑戰
在研究 AI 定價策略時,我發現台灣市場有幾個獨特挑戰:
1. 價格敏感度高 台灣企業習慣「CP 值」思維,但 AI 的價值往往是指數級的。如何讓客戶看到 100 倍價值而非 10 倍成本?
2. POC 文化盛行 「先試用看看」幾乎是標準流程。關鍵是把 POC 從「免費試用」轉變為「投資評估」。
3. 缺乏 AI 成功案例 國外的 Intercom、Sierra 案例很精彩,但台灣企業更想看到本土成功故事。這是機會也是挑戰。
正因如此,現在正是建立正確 AI 定價策略的最佳時機。市場還在形成,遊戲規則還沒固定,先行者將定義整個產業的定價標準。
最後的提醒
Warren Buffett 說:「企業的真正定義是定價能力。」
在 AI 時代,這句話更加真實。記住:
你賣的不是工具,是成果
定價策略決定公司命運,不是事後補救
勇敢測試高價值方案,市場會告訴你答案
最重要的是:如果你的 AI 真的創造了 100 倍價值,就該有勇氣收取相應的價格。
想了解如何讓 AI Agent 為企業創造可衡量的價值?歡迎聯絡我們 [email protected]
Andy Dai 是 Codeer.ai 創辦人兼 CTO,專注於讓每個知識工作者都能透過 AI Agent 實現「小團隊、大影響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