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把「不一樣」當「衝突」:用 Bezos 決策框架加速產品開發

別把「不一樣」當「衝突」:用 Bezos 決策框架加速產品開發

TL;DR

團隊討論時常把「差異化需求」誤判為「衝突性需求」,導致決策緩慢。運用 Jeff Bezos 的 Type 1/2 決策框架,先判斷需求能否共存、決策能否回頭,再決定要「快速試錯」還是「謹慎評估」。記住口訣:可回頭的快快走,不可回頭的穩穩走。

問題:為什麼產品會議總是開不完?

最近觀察到一個現象:團隊討論產品需求時,有時會把「不一樣」當成「衝突」,導致會議越開越長、決策越來越慢。問題出在哪?我們缺乏一個清晰的框架來區分這兩者。

舉個例子:

  • 客戶 A 說:「我要 Chrome extension」

  • 客戶 B 說:「我要 API integration」

這是衝突嗎?不是,這只是不同的接入方式,完全可以共存。但如果:

  • 客戶 A 說:「我要完全開放的資料存取」

  • 客戶 B 說:「我要嚴格的資料隔離」

這才是真正的衝突——架構層面的矛盾,滿足了 A 就很難滿足 B。

Jeff Bezos 的 Type 1/2 決策框架

亞馬遜創辦人 Jeff Bezos 在 1997 年的股東信中,首次提出了改變科技業決策思維的框架。他觀察到,大多數組織把所有決策都當作不可逆轉的重大決定,導致決策速度緩慢,錯失市場機會。

Bezos 將決策分為兩類:

Type 1 決策:單向門(One-way doors)

  • 定義:不可逆或很難逆轉的決策,像走過一扇單向門

  • 特徵:改變代價高、影響深遠、牽涉核心架構

  • 例子:選擇技術棧、確定目標市場、核心商業模式

  • 決策方式:謹慎評估、多方參與、深入分析風險

Type 2 決策:雙向門(Two-way doors)

  • 定義:可逆轉的決策,錯了可以回頭,像雙向門可以來回穿梭

  • 特徵:調整成本低、影響範圍小、可快速迭代

  • 例子:功能優先級、UI 設計、定價實驗

  • 決策方式:快速試錯、授權一線、數據驗證

Bezos 強調,亞馬遜成功的關鍵之一,就是能正確識別決策類型,並用不同的流程處理。他發現大企業的通病是把 Type 2 當 Type 1(過度謹慎),而新創的風險是把 Type 1 當 Type 2(過度輕率)。

兩步驟檢測法:區分「不一樣」與「衝突」

步驟一:共存性檢測

問題:這兩個需求能在同一產品內共存嗎?

  • 能共存 → 大概率是「差異化需求」(Different)

  • 不能共存 → 大概率是「衝突性需求」(Conflict)

步驟二:可逆性檢測

問題:如果先做 A,之後要改成 B 的成本高嗎?

  • 成本低、容易調整 → Type 2 決策(可回頭)

  • 成本高、難以逆轉 → Type 1 決策(不可回頭)

對應決策邏輯

差異化需求 = Type 2 決策

  • 本質:資源分配和優先順序問題

  • 決策原則

    • 快速決定,1-2 週出 MVP

    • 小範圍上線,A/B 測試

    • 用數據驗證,快速調整

    • 授權一線團隊決定

衝突性需求 = Type 1 決策

  • 本質:策略選擇和方向問題

  • 決策原則

    • 提高決策門檻

    • 拉更多利害關係人參與

    • 深入分析長期影響

    • 明確列出 trade-offs

為什麼團隊常分不清?

1. 語言的模糊性

當大家說「不一樣」時,沒有先定義是「可並存的差異」還是「互斥的衝突」。語言的模糊讓關鍵分析被跳過。

2. 認知捷徑的陷阱

時間壓力下,大腦傾向用直覺:聽到需求不同,就直接討論如何滿足,跳過了相容性檢查。

3. 專業背景的盲點

  • 工程師視角:「技術上都做得到」,低估架構決策的長尾成本

  • 非技術視角:不清楚技術限制,可能誤判可行性

4. 組織文化的影響

  • 衝突迴避:說「不同」比說「衝突」溫和

  • 責任分散:缺少明確角色做分類判斷

實戰應用:會議框架

開場三問(Checkpoint)

每次討論需求差異時,先問:

  1. 這兩個需求能同時存在嗎?(相容性)

  2. 做了 A 會讓 B 更難實現嗎?(互斥性)

  3. 這是「順序」問題,還是「方向」問題?

視覺化工具:2×2 矩陣

  • 右上象限(可行且相容):Type 2,快速推進

  • 左下象限(困難且互斥):Type 1,謹慎決策

  • 右下象限(不可行但相容):資源問題,排入 roadmap

  • 左上象限(可行但互斥):策略選擇,需要高層決定

常見誤用與解法

誤用一:把 Type 2 當 Type 1

症狀:小功能改動也要開三次會議、寫完整規格、等高層批准 後果:速度變慢、錯失市場機會、團隊士氣低落 解法:設定授權門檻,例如「影響少於 100 用戶的功能調整,PM 可直接決定」

誤用二:把 Type 1 當 Type 2

症狀:重大架構決策草率決定,「先做了再說」 後果:技術債累積、後續成本爆炸、團隊疲於救火 解法:建立 Type 1 決策清單,觸發任一項就啟動完整評估流程

實際案例分析

Case 1:多元接入方式(Different)

需求對比:Chrome Extension vs API vs SDK

  • 共存性:✅ 可以同時提供多種接入方式

  • 可逆性:✅ 先做一個,之後加另一個成本不高

  • 決策:Type 2,根據客戶付費意願和開發資源決定優先順序

Case 2:產品定位(Conflict)

需求對比:簡單易用 vs 專業強大

  • 共存性:❌ 產品定位和 UX 設計哲學完全不同

  • 可逆性:❌ 選定後整個產品架構和用戶體驗都會不同

  • 決策:Type 1,需要深入研究目標市場和長期策略

Case 3:定價模式(Conflict)

需求對比:訂閱制 vs 一次性購買

  • 共存性:⚠️ 技術上可共存,但會造成市場定位混亂

  • 可逆性:❌ 改變定價模式會影響現有客戶和財務預測

  • 決策:Type 1,需要評估商業模式和現金流影響

實踐建議:如何導入這套框架

1. 建立團隊共同語言

定義清楚的決策詞彙,避免溝通誤解:

  • Different = 可並存的差異化需求

  • Conflict = 互斥的衝突性需求

  • Pivot = Type 1 策略轉向

  • Iteration = Type 2 功能迭代

2. 設定決策速度標準

根據團隊規模調整,但原則不變:

  • Type 2 決策:24-72 小時內決定(越小的團隊應該越快)

  • Type 1 決策:1-2 週內完成評估(但不要拖超過一個月)

  • 灰色地帶:先做小實驗,用一週時間判斷屬於哪類

3. 明確決策權責分工

避免決策癱瘓,預先定義誰有最終決定權:

  • 技術架構相關 → 技術負責人判斷可行性與成本

  • 市場定位相關 → 產品或業務負責人判斷策略影響

  • 無法分類時 → 設計時間限定的實驗來驗證假設

4. 建立決策追蹤機制

  • Type 2 決策:兩週後快速檢視成效,隨時準備調整

  • Type 1 決策:每季回顧是否符合預期,建立決策知識庫

  • 記錄教訓:哪些被誤判的決策?為什麼會誤判?

5. 新創團隊的特別提醒

  • 資源有限,更要分清輕重:小團隊做錯 Type 1 決策的代價特別高

  • 速度是優勢,別自廢武功:不要把 Type 2 決策複雜化

  • 建立學習文化:Type 2 的失敗是便宜的學費,Type 1 的成功經驗要好好記錄

  • 警覺「假 Type 2」:有些看似可逆的決策,會因為路徑依賴變成不可逆

收束:速度與品質可以兼得

先看能否共存,再看回不回得去;可回頭的快快走,不可回頭的穩穩走。

把「不一樣」和「衝突」分清楚,再對應到 Type 1/2 決策框架,團隊的決策速度和品質都會明顯提升。記住 Bezos 的智慧:速度在商業中至關重要,而正確識別決策類型,是提升速度的關鍵。

下次開會討論需求差異時,不妨先花 3 分鐘走過這個框架。你可能會發現,原本要開 2 小時的會,30 分鐘就能有結論。

思考題

看看你的團隊最近的三個重要決策:

  1. 有哪些被當成 Type 1 處理,其實是 Type 2?

  2. 有哪些被輕率決定,其實應該更謹慎?

  3. 團隊在區分「差異」與「衝突」時,最常犯什麼錯誤?

歡迎分享你的經驗與觀察。

延伸閱讀:Jeff Bezos 1997 Shareholder Letter、《Working Backwards》、《The Everything Store》

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正在為決策速度苦惱的朋友